肠道菌群研究助力病毒性传染病疗法创新(IF = 30.96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 于2009年首次在中国大陆被发现,是一种蜱传播传染病。其病原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属于菲乌病毒科,是一种节段性负链RNA病毒。截至2020年12月,中国24个省(市)共报告了13305例感染病例,但实际感染人数可能更多。如今,SFTSV感染已成为亚洲国家的流行病,地理分布不断扩大,但目前还没有批准的疫苗或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

重症SFTS患者会发生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广泛的组织损伤,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死率高达12%-50%。这些特征使SFTSV成为研究微生物群和特定微生物代谢产物是否以及如何对病毒诱导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产生影响的理想模型。

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代谢产物harmaline通过胆汁酸- tgr5 - nf -κB通路抵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示意图

 

近日,来自浙江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了题为Akkermansia muciniphila protects mice against an emerging tick-borne viral pathogen的文章。该团队对SFTS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进行了分析,发现存活患者体内的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明显多于其他患者。另外,该团队发现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及其代谢产物harmaline (HAL)可以抑制全身炎症反应,从而降低SFTS的严重程度和死亡率。

研究团队观察到存活患者体内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的数量明显高于健康个体、死亡患者。在存活患者体内,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的数量随着病程的发展而增加,但在非SFTS发热患者体内保持不变,这意味着这种表型对SFTSV感染是特异性的。与死亡患者相比,存活患者的血清中促炎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表达明显降低,且其浓度与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的相对数量呈负相关。

研究团队为了确定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对SFTSV感染的保护作用,使用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乳酸菌和肠球菌处理小鼠,然后接种SFTSV。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能够保护小鼠免受致命的SFTSV感染,而乳酸菌没有改变致死率,肠球菌加剧了死亡率。

因此,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能够通过减弱全身炎症来保护宿主免受SFTSV感染。

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驱动的胆汁酸- tgr5 - nf -κB通路,以及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代谢产物也可抑制全身炎症反应,保护宿主免受SFTSV感染。

上述研究成果是研究团队建立在对系统病毒感染下宿主抗炎反应和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之间的关联理解非常有限的基础之上,可能对存在严重全身性感染风险的个体的基于微生物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产生影响。

文章引用产品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