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们称他‘量子之父’。”这是英国《自然》杂志18日发布的2017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榜单中,对入选的中国科学家潘建伟的第一句介绍。该杂志说,潘建伟帮助中国走在了长距离超安全量子通信的最前沿。
《自然》杂志是全球科学界公认的权威刊物。在这份榜单上,入选人士都是过去一年里在全球科学界最具影响力或者说具重要性的人物。
依托中国发射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潘建伟团队2017年实现多项世界领先的量子通信技术突破,如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连通北京和维也纳的量子保密视频通话则标志着世界首次洲际量子通信成功实现。
十大科学人物中还有一位华人科学家——美国布罗德研究所的刘如谦。这位生物学家领衔的团队一直在优化CRISPR基因编辑工具,相关技术未来可能会带来全新疗法,拯救生命。
潘建伟团队年底或将发布量子计算机
10月11日,量子计算云平台“中国版”正式启动,这一云平台,由中科院与阿里云合作发布。
据介绍,这是为用户提供量子计算的起点,希望推动量子计算产业化,实现三方面的愿景:一是提升现有计算,包括提升机器学习、组合优化等性能,带动基于这些核心计算的业务;二是赋能新兴产业,营造量子信息技术的生态系统;三是扩充安全,加强已有的量子加密通信技术,使用量子卫星,推出基于量子密码的安全计算。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说,中国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实现了目前已知的所有量子算法的验证。他预计,团队将在今年底发布一台可上网的、基于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希望到明年,完成对更多数目的量子比特高精度操纵。最终,计算能力将超越目前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量子称霸”。
计算能力极限的大幅提升,意味着量子计算机可以分析更多数据。比如,实现精准的天气预报,躲避飓风海啸;计算优化的出行线路,让城市减少堵车;识别有效的分子组合,降低药物的研发成本和周期;甚至可以用于探索太空,较快辨别可能存有生命体的行星。
潘建伟预测,希望能通过5-10年的努力,实现数百个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纵,届时对特殊问题的处理能力,将是现在计算能力总和的100万倍。在求解材料设计、化学研究、物理研究等方面特别需要、特别有用的问题上,真正超越“超级计算机”,最终还将拓展到量子人工智能领域。